精拓生技 開創個人化抗癌藥物檢測服務

隨著AI及檢驗技術的推進,未來癌症用藥可以更聰明精準。精拓生技開發循環腫瘤細胞(CTC)平台,採用病人個體的CTC在體外大量擴增個人化的癌細胞,可為癌症病人找到適合抗癌藥物,降低以身試藥的風險。這項研發可望達到個人化醫療目標,讓台灣離精準醫療更近一步。

癌症用藥是個龐大巿場,不過病患經常面臨的殘酷現實是癌症用藥無效的比率高達75%,20年前靠著組織切片的病理形態來診斷癌症,近幾年分子檢驗成熟,基因定序技術能測出癌細胞片段基因及指引標靶藥物。不過,對病患而言,每次換藥對癌症患者是項痛苦的賭注,如何提升癌精準用藥,是整個醫療體系共同關注的議題。

目前治療癌症病患尚未有精準的「個人化」的方式,不論是侵入式手術採檢或根據醫生臨床給藥的經驗判斷,對病患都是一種痛苦的掙扎。精拓生技掌握的關鍵技術可從腫瘤原位進入血液中的極少量循環腫瘤細胞分離出來,再透過獨家細胞培養技術增加循環腫瘤細胞的總量。醫師在為病人選擇療法之前就能參考用病患自身分離出來的癌細胞、進行客製化的藥物敏感性測試。

▲ 圖說:精拓生技團隊開創個人精準用藥、履獲國家獎項及巿場認同。

CTC 技術 培養癌細胞提升精準用藥

精拓生技創辦人陳柏翰表示,循環腫瘤細胞 (Circulation Tumor Cells; CTC)是原位腫瘤增生並穿過血管壁至血流中,像是癌症的擴散因子, 能通過血液到達身體各處。因此透過血液中的CTC監控癌症變化是相當重要的環節。精拓生技應用CTC技術只要20毫升血液樣本,就能培養擴增其中的癌細胞,再透過自行開發抗癌藥物檢測平台H.O.P.E進行檢測服務,協助個人化的藥物測試與分析,提供患者與醫師更多參考,降低無效治療。

減少治療過程中不斷試藥的病痛,是精準醫學的一大突破,陳柏翰因為家人生病,才了解到癌症病人爭取黃金時間需要有更好的工具;因此放棄金融界的高薪前景、轉而投入精準醫療的研發。創業之前,陳柏翰在摩根士丹利擔任副總,2018年成立精拓生技,自北醫技轉液態生檢仿生腫瘤類器官培養系統技術並進入巿場應用,希望幫助更多的癌友。

經過二年的努力,現階段精拓生技成功將這項技術應用在將近600個臨床病例上,其中包含至少40種癌別,測試過62種學名藥。陳柏翰強調,有別於其他技術培養成功率僅3成,使用我們的獨家技術來培養CTC的平均成功率高達9成,能將癌細胞擴增到103~105數量級以利後續多種藥物測試。日前精拓生技相當有自信的表示,若無法成功培養並測藥,將不向客戶收費。

循環腫瘤細胞CTC是一項極為前瞻的檢驗技術,這些癌細胞也能用於開發個人化的癌症疫苗或細胞治療,讓精準醫療的理想得以實現。精拓生技強調,就算在現有的治療上有藥物的抗藥性,我們也能拉開戰線將藥物測試的範圍增加到化療、標靶及荷爾蒙藥物,協助病友一關又一關的度過難關。

九成CTC的成功率 助攻發展個人精準醫療

陳柏翰表示,透過血液採檢培養癌細胞的技術,更讓精拓生技未來有機會成為癌細胞工廠或癌細胞銀行,供給癌症精準醫療產業鏈進行個人化的分析,並開創個人化抗癌藥物檢測服務,這項顛覆性的檢測科技也先後獲得科技部-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創新創業竹科之星94狂飛躍2019」及第16屆國家新創獎。

誠如20年前的基因檢測一樣,任何新的技術要取得醫師或是患者的信任並非易事,精拓生技一步一腳印服務巿場,努力獲得更多院所、藥廠的信賴並取得合作的機會。精拓生技下一步的目標是完成自動化儀器的開發,降低測試成本、增加產能與拓展通路,降低癌友受到無效用藥折磨的機率,更有機會幫助精拓生技打開海外巿場,讓台灣的精準醫療被世界看見。